国度是诸天掌权的范围。一个重生得救的人,乃是被主从世界里分别出来的人,理当服主的权柄,让诸天掌权,过国度实际的生活。然而,因着撒但的工作加进来,国度就有了实际、外表和实现的讲究。 马太福音是专讲国度的书,可以从三段话看明国度的实际、外表和实现。首先,马太五、六、七章所说山上的教训,说出国度的实际,也就是诸天掌权的生活。其次,马太十三章说到海边的比喻,是预言国度的外表。第三,马太二十四、二十五章橄榄山的预言,是说到国度的实现,指基督再来,要和得胜者作王一千年。 我们先来看召会的过程。主在马太十三章海边的比喻里,用了七个比喻说出召会的过程。第一个比喻,指主当日出来传道的情形;撒种者就是主耶稣,好种就是国度生命的道。(3。)主的道里有生命,如同一粒种子;人的心就是田地。听见主的道的人,他们的心分为四等。第一种是路旁,是指靠近人常经过之地;象征人的心被世界的交通弄硬了,以致种子不易落进去,所以空中的飞鸟,就是魔鬼,很容易把他所听见的道吃了。(4,19。) 第二种是土浅石头地,象征心田深处有隐藏的罪恶和世界,像石头一样。这样的心,表面很容易接受主的道,并且很快的发芽生长,但深处的罪恶和世界没有对付,以致一经试炼就跌倒了。(5~6,20~21。)第三种是荆棘,象征心田里满了今世的思虑,和钱财的迷惑。主的道虽在里面发芽生长,但不能长得茂盛,不能结出丰富的果子。(7,22。)第四种是好土,表征心田里没有前三种的问题,一旦接受主的道,不只能生长,并且能结百倍的果实。(8,23。) 当主出来撒种时,诸天的国不过是近了,所以在第一个比喻里,主没有说诸天的国“好比”,因为不过是近了,但还没有来到。乃是到第二个比喻,诸天的国才来到;所以主说,诸天的国“好比”人撒好种在他的田里。(24。)这第二个比喻,是指经过主撒种之后,有庄稼长起来。(25~30。)这意思是主三年半所撒的种,在五旬节生长了。五旬节之后不久,因着主的仆人不儆醒,魔鬼就来把未得救的人掺杂进来,因此有了假基督徒。从那时起,国度的外表就开始了,召会就变作了“基督教”。我们知道,召会的意义乃是蒙召出来的会众;换句话说,就是神从世界里召出来的一班人集合而成的。然而,基督教不仅包括这些人,并且包括一些没有得着神生命的人。所以,召会乃是国度实际所存在的地方,而基督教是重在国度的外表。所有活在国度实际里的人,定规是召会里的人;但所有在基督教里的人,并不一定是在召会里,却必定是在国度的外表里。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三个范围:国度的实际、召会和基督教。按理说,召会的范围应该和国度的实际一样,然而,有些人虽然得救了,却没有活在国度的实际里。召会乃是有主生命、被主从世界里分别出来的一班人。他们在事奉上虽有恩赐的不同,但在主面前聚集时,却是毫无分别。那些在基督教里,和召会不相合的东西,我们都要丢掉;我们不在基督教里,而是活在诸天的掌权里,也就是活在马太五、六、七章的生活里。这才是在国度的实际里。 按理,召会中不该有未得救者,但在基督教里,主却许可稗子存在。主的仆人向主建议把稗子薅出来,但主不许,主许可他们在田地里一齐生长。(十三28~30。)这田地就是世界,主让真的和假的基督徒在世界里一同生长,因为祂怕除灭假基督徒时,连真基督徒也除灭了。然而,主不让人从世界里把假基督徒除灭,并不表示主不让人从召会中把未得救者分出去。即使是信而得救者犯了明显的罪,经上说还是要赶出召会。(林前五2。)直到主来,就是收割时,主才要把假基督徒从世界里薅出来丢在火里。 第三个比喻是说到基督教外表的膨胀庞大。(太十三31~32。)召会原来是微小的,是芥菜种长出来的菜蔬。我们知道菜蔬不仅微小,并且是一年生的;这指明召会是微小的,并且是在地上作客,是暂时的。然而,因着有稗子加进来,就叫召会的性质变了,小菜变成大树;召会因而变成基督教国,暂时成了久居者,从客旅变成了久居者。按召会历史看,这比喻是从主后三一三年开始应验,就是从罗马皇帝康士坦丁接受基督教起,成千成万的罗马人,连福音也没有听懂,就随从当时的潮流,作了基督徒。同时,皇帝、大官也都是他们的同道同教。这就把原来人所轻视、逼迫、微小、作客旅的召会,变作人所尊重、景仰、伟大、长存的基督教国。小菜变成了大树,于是有飞鸟栖宿在枝上。飞鸟在马太十三章这里是多数的,是指撒但和他的使者,以及属撒但的人;他们在基督教里面找到栖身之地。甚至今天,人的确可以在基督教里找到栖身之枝,倚靠基督教为生。 芥菜种是指生命的子粒说的,芥菜才是指召会。芥菜种指主的生命和主的话,从这种子产生召会,就是芥菜,能供应人生命,能滋养人,是一年生的。然而,这芥菜变质,成了大树,膨胀了。在神创造的原则里,总是各从其类;各从其类才是出于神的。(创一11~12。)然而,现在这个芥菜变质了,乱了。所有的乱都是出于撒但。撒但把尚未得救的人,就是有基督徒之名,却无基督徒之实的人,加进召会,结果“芥菜”就变质成了大树。芥菜指召会,是隐藏的,是人所轻看、常受人践踏的;树指基督教国,是显明的,是受人重看、不易受人欺侮的。所以,我们要卑微,不贪求世上的名望,这就不会成为大树。 我们越恢复召会的立场及性质,就不只“像”芥菜,并且就“是”芥菜。以动物比方,我们不像狮子、老虎,我们乃像小鸽子、小羊羔。以植物说,我们不像大树,乃是菜蔬,是人可以随便践踏的;然而,我们不反抗。尽管人把我们践踏光了,把我们踏到地里,那子粒落在地里还是会再长出来。我们唯一的权能就是里面的生命。菜蔬是叫人得滋养的,所以,我们中间,不该显出许多人才像树一样,却该多有菜蔬,让人吃了,能叫人得供应。我们今天的事奉,该如菜蔬一样,叫人吃了,能得供应,倒不要显出像大树一样。保罗实在是人才,但他不是大树,乃是非常甜美的菜蔬,不只供应当时的人,也供应我们直到今天。所以,我们中间不该有大树,只该有菜蔬。我们的会所不该有一点礼拜堂的形像,那是树的光景。我们的会所,只该为遮阳挡雨,因为我们是菜蔬,不是大树。 第四个比喻是说到,诸天的国好像面酵,有妇人拿去藏在三斗面里,直到全团都发了酵。(太十三33。)面酵是指基督教内容的腐败。在这比喻里主所说的那妇人,就是启示录十七章的大妓女;正统解经家都承认这是指罗马天主教。召会在主面前的地位,该是贞洁的童女;然而,变了质的召会,就是基督教,竟成为淫乱的妇人。 这淫妇唯一的工作,就是把面酵拿来,调在三斗面里,叫全团发起来。在圣经里,细面是指基督作神子民的粮食,如旧约素祭所用的细面。这叫神的子民,不只得着神的生命,更是得着喂养。然而,这妇人把面酵加在细面里;酵的原则是叫面发起来,为要让人容易吃。妇人所表征的罗马天主教,把酵加进细面里,这酵包括异端;他们教导人接受新约的教训,同时把外邦风俗加进来,为要叫人容易“吃”,容易接受。所以,在罗马天主教里,他们事事以真理为根据,却有异端的掺杂。到了启示录,就是在写给七个召会的书信里,那写给推雅推喇召会的,就是这第四个比喻的应验。(二18~29。)那耶洗别,就是这个比喻里的妇人。那时基督教不只外表庞大,甚且在内容上也腐化了。 面酵的比喻是从罗马天主教形成开始;罗马天主教形成时,在神眼光看来,那就是一个淫乱的妇人。我们知道神的创造是撒但借着女人败坏的;神救赎的召会,以原则说,也是撒但借女人败坏的。所以神不要女人在召会中开口,(林前十四34~35,提前二11~12,参林前十一5,)因为以原则说,所有的异端都是女人带进来的,是女人把面酵拿来的。无论是罗马天主教或是更正教,他们信他们的教义,更甚于相信圣经。他们宁肯委屈圣经的话,也要让他们的“教会”,就是“那女人”的话有地位。当圣经的话和他们“教会”的话不同时,他们宁肯听他们“教会”的话。这个“教会”就是那个妇人,乃是这女人把异端带进来。凡圣经教训我们的,都是以基督为中心,而基督就是我们的细面。然而,他们把基督之外的,那腐坏的东西拿来,搀在圣经的教训里。 我们只信圣经,不信那个“教会”;若是我们信那个“教会”,就是表明女人可以施教,这与圣经的教训不合。我们所以要姊妹蒙头,就是表示我们承认神的主权。我们所以不要女人讲道,是表示我们不接受那个“教会”的教训。我们只接受主自己,用祂的话所启示我们的真理;我们不接受那女人,用方便的方法带来的异端。我们只吃细面、干粮,我们不吃面酵,不吃发过酵的面。要知道作天主教教友,或圣公会的教友很容易,但要作我们中间的基督徒,就真是不容易;因为我们是吃干粮,硬邦邦的,他们却是吃发酵的面,软绵绵的。所以,不要以为我们所讲的道,人都以为好听就是好;也不要以为我们所讲的道,人说“这话甚难,谁能听呢”就难过。(约六60。)蒙恩的人必吃细面、干粮;虽是不容易吃,却非吃不可。 我们宁可道讲不通,也不愿加酵;宁可事作不通,也不要加酵。我们作事的原则是只靠祷告,不靠交际。不要贪图工作有快的果效,主在地上三年半的工作里,并没有给人看出多少果效。虽然无论任何事物,只要一加了“酵”,吃的人就多,欢迎的人立刻加增,但该有的情形也就立刻变质了。今天许多人在所谓的“教会”里,是狮子、老虎,而不是羊羔;他们在那个“教会”社团里,有势力、有地位,并且凡事靠这个社团。我们越看今天罗马天主教和更正教的情形,就越能看出主的预言都要应验。这些比喻当时的人不懂,今天罗马天主教里的人也不懂。 马太十三章一至三节说,“耶稣从屋子里出来,坐在海边。…祂就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事。”什么时候,主到海边说话,人就听不懂;只有肯跟随主到屋子里的人,才能听得懂。在“海边”的人,就是活在世界里的人,听不懂主所说的;在“屋子”里的人,就是隐藏与主同在的人,才听得懂。因为,主在海边是讲比喻,在屋子里才讲解释。(34,36。)今天许多人不懂这些话,因为他们一直在海边;我们若是能听懂,是因为我们肯跟随主到屋子里。 马太五、六、七章讲国度的实际,是没有时间性的;十三章讲国度的外表,是有时间性的。主耶稣讲第一个比喻时,诸天的国还没有开始,到第二个比喻时,诸天的国就开始了。前三个论到国度外表的比喻,都是在海边公开对群众讲说的;后三个比喻是在屋子里私下对门徒讲论的,这指明,后三个比喻所论到的事较为隐藏。 第五个比喻说到,诸天的国好像宝贝藏在田地里,人找到了,就藏起来,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,买这田地。(44。)田地是指世界好的一面,表征神所创造而要得着的世界,也就是神为着祂的国所创造的地。按旧约的说法,“宝贝”是指一国的财富,好比希西家王把犹太国的宝贝,给巴比伦的使者看。(王下二十13。)在这里,宝贝表征国度;宝贝藏在田地里,表征在神所创造而要得着的世界里,藏着神掌权的故事,就是藏着国度。这给我们看见,神所以创造世界,是为要得着世界,好在世界里得着掌权的地位,并设立国度。所以,这国度在神看是宝贝。 国度是神所造的世界里的宝贝,是创世以来所隐藏的,到了时候才给人发现。马太十三章四十四节的经文,国语和合本翻作人“遇见”了,但照原文应该翻作“发现”、“找到”了。这人是指主耶稣,祂来找到、发现了。当主来传道时,把神从创世以来隐藏的国度发现了。然而,因着犹太人的拒绝,主又把这国度藏起来。在十三章以前,主是发现了;到了十三章时,主又把国度藏起来了。 这比喻告诉我们,从创世以来神没有给人知道这国度,乃是直到主来才发现,但又把它藏起来,然后去变卖一切,就是到十字架上舍了一切,把神创造所要得着的世界赎回。因着神把这世界赎回了,到有一天,自然就把地里的宝贝得着了。宝贝在地里藏着,说出创世以来,人只看见这地,就是神所造的这世界,却没有看见这世界里的含意。这含意乃是创世以来隐藏的奥秘,旧约的亚伯拉罕、以赛亚等人,都不知道这宝贝;乃是等到主来到这世间才发现的。 四十四节的“人找到了”,这人是单数的,就是指主耶稣。主是要来得着国度,但犹太人拒绝了。在马太十一章里,他们拒绝了,所以,主把这事向智慧通达人隐藏起来。那些律法师、法利赛人都自命是聪明人,所以主就向他们隐藏;另一面,主却向愚昧人,就是那些渔夫门徒显明出来。 在第五个比喻里,有两个“藏”,一个是“藏”在田地里,一个是又“藏”起来。(十三44。)这两个“藏”,可以用圣经来解答。第一个“藏”,是三十五节那隐藏的奥秘,因为国度乃是创世以来所隐藏的。第二个“藏”的解答,在十一章二十五节:“你将这些事,向智慧通达人藏起来。”十一章二十五节的“藏”,是因他们弃绝了主;主虽行了许多神迹,他们还是不信。主行神迹是权柄问题,主差门徒赶鬼也是权柄的问题;权柄就是国度。在十二章二十八节,主对那些犹太人说,“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,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。”然而他们拒绝了,所以主把国度又隐藏了。 在十一章,隐藏还没有正式实现,乃是到了十二章,主靠圣灵的能力赶鬼,显明国度权柄的来到,却被那些犹太人说是靠鬼王赶鬼,(24,)所以,主说他们不得赦免。(32。)从那时起,主就与他们决裂,把他们摆在国度之外。因着主明说祂是靠圣灵赶鬼,那是神的国临到他们,他们却拒绝了;所以,主就把国度向他们隐藏,把他们隔绝在国度之外。到了十二章末了,主说,“凡实行我在诸天之上父旨意的,就是我的弟兄、姊妹和母亲了。”(50。)这是主弃绝了祂肉身的亲人,就是犹太人,并把国度向他们隐藏起来,而显明给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。 接着,十三章主讲国度的比喻,就是把国度向犹太人隐藏。祂所以一面隐藏,用比喻讲,一面又讲解清楚,乃是为了一面向聪明人隐藏,一面向卑微人显明出来。 宝贝的比喻说出国度曾两度被隐藏,第一次是绝对隐藏,一点也没有显露;第二次是半隐藏,意即向外人是隐藏的,向里面的人却是显明的。今天,即使是世界上伟大的人物,也不明白这宝贝的意义。自从主把这宝贝第二度隐藏后,主就舍了一切买这田地(世界),为要得着这世界里的国度。然而,神要得着国度,就必须先得着一班人;因为只有世界作范围是不够的,还必须得着人来掌权。因此,就有第六个比喻,珍珠的比喻。 第六个比喻是珍珠的比喻。我们已经看见,宝贝指神所要得着之世界里的国度,而珍珠是指作国度命脉的召会。有召会才有国度;国度乃是完全寄托在召会身上。所以,马太十六章说,召会是建造在磐石上;接着又说,将诸天之国的钥匙交给彼得。(18~19。)这意思是,没有召会就没有国度;没有一班像珍珠的人,就没有办法得着像宝贝的国度。 以事实说,是先召会后才是国度,但马太福音是重在讲国度,所以先说国度,后说召会。神要在宇宙中得着国度,就必须先得着召会。因此,说了宝贝的比喻后,主说到珍珠。宝贝是藏在地里的,这地是指好的一面的世界;珍珠是从海里出来的,海是指坏的一面的世界,指撒但霸占的世界。宝贝一直在地里,珍珠却是出于海而脱离海。这珍珠包括了一切得救者所成功的独一的召会。主为要得着国度,就必须得着这召会;所以,主为这珍珠变卖了一切所有的。这是十字架另一面的意义。 主所作的,一面是赎回这地,一面是买回祂所要得着的人。这些人在祂看来,就是珍珠。珍珠是指召会,是从海中出来的。召会是从世界蒙召出来的人,以今天说,这些人是脱离世界的;以将来说,这些人却是承受国度的。国度就是我们将来要掌管的世界;我们脱离的是海的世界,而我们承受的是地的世界。脱离海的世界时,我们是珍珠;承受地的世界时,我们是宝石。所以,在启示录的新耶路撒冷,珍珠是门,是开始,而宝石是城墙。(二一19~21。)我们是先入门,而后有墙,再有宝石。今天我们该像珍珠,而藏在地里的该是宝贝。 珍珠是沙石在蚌的伤处长成的,这意思是,信徒或召会乃是因基督十字架的伤痕而有的。宝贝是在地里经过火烧和重压组成的,也就是说我们得救以后,要经过圣灵的火烧和试炼的重压,才能有属灵的组织、构成。只有接受主十字架所释放的生命的人,才是珍珠;也只有让圣灵焚烧,经过环境重压而有属灵组成的人,才是宝贝。人有了圣灵的焚烧、环境的重压、圣灵的组织并且有诸天的掌权,这人就是宝贝。若是压得够多,就不只有珍珠门,还有宝石墙,这乃是主在十字架上,变卖一切所要得着的结果。再者,主还要我们服祂的权柄;我们一成为宝石就有国度出来,那就是权柄。珍珠是生命,宝石是权柄;珍珠是入门,宝石是建立的墙。 现今在我们里面都有神的生命,但权柄还在组织的过程。今天的确有召会,但国度还有诸多的问题。末了这两个比喻都是说到主恢复里之召会的实际,第二至第四个比喻是说到国度的外表,也就是基督教国一般的光景。因此,我们不要在稗子里,不要在大树里,不要在面酵里,却不可不在珍珠、宝石里;要脱离稗子、大树、面酵,却不能没有珍珠、宝石的色彩和形像。 总括来说,马太十三章的七个比喻分为四组。第一个比喻,是诸天的国近了;第二至第四个比喻,是基督教国的光景;第五、第六个比喻,是主恢复里之召会的实际;第七个比喻是引进诸天之国的实现。 第一个比喻是国度的准备,主出来传生命的道,撒生命的种子。第二个比喻是根据生命的种子而有的;麦子是从生命的道长出来的。第三个比喻里的芥菜,还是那种子长出来的。第四个比喻里的细面,也仍然是第二个比喻里的麦子所磨成的粉作成的。不过因着麦子里加了稗子,面酵加到细面里,所以芥菜就变成了大树。这给我们看见,国度全在于生命;换句话说,权柄也在于生命。我们让神的生命掌权有多少,神的国度、神的权柄就显出有多少。什么时候一位弟兄让神的生命发生作用,在他身上就看见属天的权柄。无论是麦子、是菜蔬或是细面,都好作食物,是养生的供应品。这些都是借着生命长出的。 珍珠虽然有生长的意味,但里面含有组成的意思,是沙石和蚌的生命汁液调在一起,起作用产生的。所以,珍珠虽然有生长的意思,却是重在组成的一面。然而,宝贝就全然是组成的。因为是地里的宝贝,所以必定是宝石和金子的构成。中国人说的“宝”是指地里的,“贝”是指海里的。如此看来,有珍珠、有宝石、有精金,这就是将来新耶路撒冷的样子。所以,在第二组里我们看见,国度里如何该有养生的食物;这意思是,在属天的掌权里,满了养生的食物。 第三组给我们看见国度的宝贵;这一组不重在养生,乃重在其宝贵。因为经文说到,主变卖一切买了国度。(十三46。)所以,这是宝贵的问题,是价值的问题。今天这世界满了大树,到处充斥着基督教,但里面养生的食物,却少有人注意;至于里面的宝贵,更是没有人看见。今天人看见的只是大树、面酵,少有人看见麦子、菜蔬和细面,几乎没有人看见国度的价值,乃是珍珠和宝贝。这两组比喻告诉我们,当我们真靠着主的生命活着时,我们一面能供应人生命粮食,一面在主前是无价的宝贝。说到生命粮食,是主的生命借着祂的话,在我们里面生长;说到价值,是主受了伤而叫我们得着祂的生命,使我们变作珍珠,再经过圣灵焚烧,和地上的压迫,至终成为宝石。我们一面在人前是粮食,一面在主前是珍珠、宝贝。 宝贝、珍珠的这两个比喻,是指两面的世界。主是要我们脱离海的世界,而学习活在地的世界。脱离海的世界,是脱离撒但一切的范围;活在地的世界,就是服在神的权柄之下,遵行神的旨意。珠子是从海里出来的,所以要脱离海的世界;宝贝是在地里的,所以,要在这神所创造而想要得着的地上,遵行神的旨意,服神的权柄。珠子在海里不值钱,取出来才值钱;但蚌受伤时是在海里,表明主是在这世界里受了伤,才长出珍珠。 林前三章十二节所说木、草、禾秸的工作,是和这里的第二组发生关系。草就是稗子,木就是树,禾秸就是去掉麦穗所剩下的禾杆。今天罗马天主教里的工作,都是木、草、禾秸,是没有生命的工作,不能叫人得生命的供应。林前三章十二节里金、银、宝石的工作,和这里第三组相比,我们在人面前不是菜蔬就是细面;在神面前不是珍珠就是宝石。我们在人前不要发大,要甘心卑微作小菜蔬,作细面,不能不择手段以达到目的。我们要一直脱离稗子、面酵、大树;我们的价值是在主面前。珍珠和宝石在今天都是隐藏的,乃是到了那天才显露。 马太十三章第七个比喻说到,诸天的国好像网撒在海里,聚拢各样的水族。这给我们看见,海里不只有珍珠,还有各样的水族。(47。)各样的水族是指各族的人,象征万民,是所有的外邦人。这里的“网”是指大灾难时,要向外邦世界所传那永远的福音。(启十四6。)这不同于今天我们所传、所听见的福音,今天是恩典的福音,或称为赦罪的福音。 兹将恩典的福音与永远的福音作一个比较: (一)恩典的福音 1 是蒙恩者所传的。天使没有资格传这恩典的福音,所以,天使要哥尼流请彼得去传。(徒十1~8。) 2 这福音的条件是叫人悔改相信。 3 是以永远的生命作内容,叫人得着神的生命,能永远活着。 4 时期:是恩典的时代。 (二)永远的福音 1 是天使传的。(启十四6~7。) 2 这福音叫人敬畏神、敬拜神。 3 是以永远作内容,叫受造之物能永存。 4 时期:大灾难时,在恩典时代最末了,诸天之国的实现来到之前。 在大灾难时,召会差不多结束了,而诸天之国的实现还没来到,这期间神传永远的福音,就是马太十三章所说的网。(47。)这福音要集体的,把人从撒但所霸占的海里拖上来。然而,恩典的福音并非把人集体救出来,乃是一个一个的救出来。恩典的福音救出来的人,得着重生,有了神的生命,变质成为二性品,是珍珠。永远的福音,是把人从海中拖出来,他们是水族,没有重生,没有永远的生命,是没有改变的。马太十三章的比喻给我们看见,主是先用恩典的福音,从撒但所霸占的世界里救出一班人,成为祂所宝贝的珍珠;然后,再用永远的福音,解决那些留在撒但所霸占之世界里各方各族的人。 这个解决是在恩典时代结束,诸天之国的实现开始时,也就是主来审判活人的时候。今天的世界就是大海,是撒但所败坏、霸占的,其中有各种的民族。在这恩典时代,主用恩典的福音得着少数人,就是得着重生而成为珍珠的人。然而,大多数人还是留在大海里,直到主再来时,主要解决这些没有被恩典福音得着的人。那就是在大灾难时期里,主要天使传永远的福音,叫人敬畏神、敬拜神。人若接受那福音就是好的水族,不接受就是坏的水族。到主显现时,主会吩咐天使把世上活着的人,带到祂面前,祂要根据永远的福音审判他们;坏的就要灭亡,好的就要到千年国里作百姓。(太二五32~34,41。)大灾难时期,严格说有三年半;在那灾难开始时,得胜的信徒都要被提,只留下软弱、失败的。 我们知道,律法到施浸者约翰出来时,就停止了;恩典的福音到将来,就是摩西和以利亚那两个见证人出来时,也停止了。施浸者约翰和主三十三年半在地上,是律法过渡到恩典时代的时间;将来大灾难的三年半,也是恩典时代结束,国度要开始时的过渡时期。永远福音的传扬,则是在那十四万四千得胜者被提之后。(启十四3,6。)那时,地上有敌基督设立的像要人去拜,不拜的就被杀害;那些不拜的人,包括留下的基督徒和犹太人。(十三1~18。)敌基督要杀害他们,那就是大灾难的时期。就在这逼迫开始时,神要差天使传永远的福音,要人敬畏神,敬拜神。(十四6~7。)到这福音传过之后,庄稼就熟透了,这些留下的信徒就要被收割。(14~16。)接着,就有天使收取了地上的葡萄,丢在神烈怒的大酒醡中;那些葡萄就是那些恶人。(17~20。) 马太十三章若是没有第七个比喻,那预言就不完全,就无法给我们看见,在主的国度要来掌权时,如何解决世上活着的人的问题。所以,祂又说了第七个比喻,给我们看见,那个解决之道,乃是用永远的福音作根据。这是主的智慧。 两个见证人来时,可能和收割庄稼的时间差不多;他们是最后来维持神在地上之权益的。大灾难的三年半,不能算是恩典时代,也不能算是国度时代,乃是一个过渡时期。在这过渡时期里,两个见证人,要出来说预言。(启十一3。)施浸者约翰传的是一种道,而非生命的福音;主才是传生命的福音。旧约是律法,新约是生命的道,二者中间有施浸者约翰所传悔改的福音。照样,在恩典时代是恩典的福音,而在恩典时代和国度时代之间过渡的时期,有永远的福音。第九篇
国度的外表与实现(一)从七个比喻看召会的过程
第一个比喻
第二个比喻
第三个比喻
第四个比喻
第五个比喻
第六个比喻
第七个比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