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篇
重生、铜蛇和新妇的表记(三)

读经:约翰福音三章一至十六节。

在本篇信息的开头,我要请你们留意约翰三章十六节九我们都很熟悉这一节:“因为神爱世人,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,叫一切信祂的,不至灭亡,反得永远的生命。”(另译)请注意这一节开始于“因为”这个小小的词。这里翻作“因为”的希腊字gar,常常用得很有意义,在保罗的著作里更是如此。保罗的书信表明他是一个非常合乎逻辑能有理性的人,他需常用“因为”这个词来解释他的思想。例如,在罗马八章一至二十七节就有十二节用这个词来开始。

约翰三章十六节的开头用“因为”这个词,表明这不是孤立的一节。反之,这一节是在于前面的话。基于三章一至十五节所论到的,十六节解释说,“因为神爱世人…”(另译)

恩典与恩赐

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件事以前,要说到恩典。恩典是指一种恩赐,就是白白赐给人的东西。如果你自白给人一份礼物,这份礼物就可视为恩典。恩典的希腊字Charis—,可译作恩典或恩赐。恩赐总是一个恩典。按照基督徒一般的领会,恩典是表明不配得的好处。

约翰福音非常着重地使用恩典这个词。约翰一章十四节说,话就是神,话成了肉身,支搭帐幕在我们中间,充充满满的有恩典。然后在一章十六节、十七节,约翰继续说,“从祂的丰满里我们都领受了,而且恩上加恩。律法本是借着摩西传的,恩典和实际都是由耶稣基督来的。”(另译)律法没有生命,因此律法是传给人的。然而,恩典却是一个人位;所以,这里告诉我们,恩典来了。圣经学者晓得,律法是一件大事,但恩典更大。我们可以说,圣经教导人两件主要的事:旧约时代的律法,和新约时代的恩典。新约里再没有一餐书像约翰福音这样强调恩典。如果我们要晓得恩典是什么。我们就需要来看约翰福音,这本福音强调恩典到了极点;我们也需要请教使徒约翰,问问他所说的恩典是什么意思。

即使约翰第三章没有用到恩典这个词,这一章却有恩典的定义。约翰三章十六节说,神爱世人,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。这里不是告诉我们,神赐给我们某种不配得的好处;而是告诉我们,祂赐给我们一个人位,就是祂的儿子。神所赐的人位就是恩赐,而那恩赐就是恩典。

约翰三章里有一个连环,把这一章和约翰一章连接起来。约翰第一章有恩典,第三章有神的恩赐。恩典就是给与,给与就是恩典。

完整的段落

我们已经看见,三章十六节开始于“因为”,表明这里有前面的话语作解释。因此,我们必须来看十五节所说的是什么。这里告诉我们:“叫一切信祂的。都得永远的生命。”(另译)十五节开头的“叫”字表明,这一节也是接续前面的话。十五和十六节都结束于“永远的生命”,这进一步指明,十六节是十五节的解释。然而,十五节开始于“叫”,表明这一节也是一个延续;因此,我们要懂得十五节,就必须来读十四节。

约翰三章十四节说,“并且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,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。”(另译)请注意这一节开始于“并且”,这表明十四节不是孤立的。如果我们来读十四和十五节,我们就会看见,人子被举起来,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远的生命。这证明人子被举起来,就带进永远的生命。如果人子没有以铜蛇的形状被举起来,永远的生命就不可能赐给人。但因着基督成为铜蛇被举起来,如今我们因着相信祂,就能够得着永远的生命。

我们已经指出,因着十四节开始于“并且”,这一节就不是孤立的,它是十二一节的延续。但十三节也开始于“并且”,十二节开始于“如果”另译)。这么一来,我们就需要回到十一节: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,我们所说的,是我们知道的,我们所见证的,是我们见过的;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。”这里主耶稣不是说,“我所说的”;祂乃是说,“我们所说的”。“我们”是谁?这是指施浸约翰和主耶稣。如果我们来读约翰一章和二一章,我们就会看见,施浸约翰是在主耶稣以先来的。照马太三章十一节来看,施浸约翰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说,“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浸,叫你们悔改;但那在我以后来的,能力比我更大,我就是给他提鞋,也不配;祂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浸。”(另译)照约翰一章三十三节来看,施浸约翰说,“我先前不认识祂,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浸的,对我说,你看见圣灵降下来,住在谁的身上,谁就是用圣灵施浸的。”(另译)因此,约翰表明他来是用水施浸,但那以后要来的,要把祂的信徒浸在灵里。约翰的意思是说,“那位比我更大、在我以后来的,要把你们浸在灵里。因着你们是罪恶的,我就把你们浸在水里,叫你们悔改。我施浸的目的就是要埋葬你们,你们只适合埋葬。我呼召你们悔改,你们真要悔改么?你们晓得悔改是什么意思么?悔改就是晓得你们是罪恶的,只适合于死与埋葬。如果你们真愿意悔改,就让我把你们埋在水里。我唯一能作的,就是来埋葬你们,好了结你们。我无法给你们生命,但死亡却能带进复活。我把你们埋在水里以后,那在我以后来的要使你们复起,并且把你们摆在那灵里面。然后你们就成为一个新造,一个新的族类。”你晓得这是什么?这就是重生。

约翰三章一至十六节是个完整的段落。这意思是说,十六节是这一段的结语。然而,历代以来,基督徒注意这个结语,仿佛它与前面的经文分开似的。当然,许多人注意到重生这件事,然而,我们还需要看见这十六节所呈现的完全图画。

主与尼哥底母的谈话

一节、二节说,“有一个法利赛人,名叫尼哥底母,是犹太人的官。这人夜里来见耶稣,说,拉比,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;因为你所行的神迹,若没有神同在,无人能行。”这里我们看见,尼哥底母是一个法利赛人。在他的时代,成为法利赛人要具备一些资格。尼哥底母不但是个法利赛人,也是犹太人的官。为什么这人夜里来见主耶稣呢?因为尼哥底母骄傲,所以他夜里来见耶稣。他是一个法利赛人,在社会上地位崇高。不但如此,照三章十节来看,他还是以色列人的先生。此外,尼哥底母是个老人,也是一个绅士。我们可以说,他是一个法利赛人,是作官的,是先生,是老人,也是绅士。

当时尼哥底母可能六十多岁了,主耶稣也许才三十出头。尼哥底母至少此主耶稣年长一代,然而他却来见一个年轻的拿撒勒人,要受祂的教。尼哥底母晓得,如果人看见他与主耶稣谈话,其他的法利赛人就会定罪他、羞辱他。这就是他夜里来见主的原因。

尼哥底母来见主的时候,称祂为拉比,这个尊称是指老师说的。尼哥底母也说,主所行的神迹,若没有神同在,无人能行。尼哥底母对拿撒勒人耶稣有这样的认识,是很有意义的。因为尼哥底母晓得神与这一个拿撒勒人同在,就愿意到祂这里来受教。

照三章三节来看,主回答尼哥底母说,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,人若不重生,就不能见神的国。”这里主的意思是说,“你称我为拉比,这件事实表明你要得更多的教导、更多的道理。然而我来了,不是叫你得着道理。尼哥底母,我来了,是要叫你得生命,并且得的更丰盛。我来了,要将生命分赐给你。我不是在这里作拉比,要给你更多的教导。尼哥底母,我不是你的拉比,我是生命分赐者,我甚至要成为你的生命,我要把自己赐给你作生命。你所需要的乃是重生。你若不重生,就不能见神的国,更不用说进神的国了。尼哥底母,你现在是在人的国里,但有另一个国度、另一个领域,就是神的领域。你是一个人,怎能晓得神领域里的事呢?如果你要晓得神领域里的事,你就需要有神的生命。因此,你若要看见神的国,并进入神的国,你就必须重生。”

每一个国度都有专一的生命。植物界里的植物有植物的生命,动物界里的动物有动物的生命。同样的原则,属人国度里的人也有人的生命。由主对尼哥底母所说的话我们看见,如果我们要晓得神圣国度里的事,我们就需要另一个生命,就是神圣的生命、神的生命。

主告诉尼哥底母需要重生,尼哥底母就对祂说,“人已经老了,如何能重生呢?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么?”(四节)这指明尼哥底母以为,重生需要人再进母腹生出来。这是他对主话语的领会。

在五节主耶稣继续对他说,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,人若不是从水和那灵生的,就不能进神的国。”(另译)请注意,主没有向尼哥底母解释,从水和那灵而生是什么意思,尼哥底母也没有问。这指明尼哥底母懂得主所说从水和那灵而生的话语。我们已经题过,尼哥底母定规晓得施浸约翰的话。施浸约翰说过,他是用水施浸,但那在他以后来的,要用圣灵施浸。因此,我们需要两种浸—水浸与灵浸。

六至八节主继续说,从肉身生的,就是肉身,从那灵生的,就是灵。然后祂告诉尼哥底母:“我说,你们必须重生,你不要以为希奇。”接着在八节主说,“风随着意思吹,你听见风的响声,却不晓得从哪里来,往哪里去;凡从那灵生的,也是如此。”(另译)

照第九节来看。尼哥底母对主说,“怎能有这事呢?”这指明他懂得主所谈论的,现在他要晓得怎能有这事。

主回答说,“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,还不明白这事么?”(十节)在这里和以下的经文,主的意思是说,“尼哥底母,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,你从来没有教导人民数记二十一章么?你由这一章晓得以色列人背叛,被蛇所咬,许.多人死了。以色列人为这种情形向摩西呼喊,摩西就为他们祷告主。神吩咐摩西制造一条铜蛇,挂在杆子上。祂又说,凡被毒蛇所咬的,都该望杆子上的铜蛇,凡望铜蛇的,就必得活。以色列人多半这么作了,这样他们就没有遭到死亡。尼哥底母,你作教师多年了,你定规晓得这个故事。”

十一节主继续说,“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,我们所说的,是我们知道的,我们所见证的,是我们见过的;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。”这一节的代名词“我们”和“我们的”,是指施浸约翰和主耶稣。

主在十二节接着说,“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,你们尚且不信,若说天上的事,如何能信呢?”这里地上的事不是指属地性质的事,而是指地上发生的事,包括救赎和重生。重生不是天上发生的事,而是地上发生的事。同样的原则,这一节里“天上的事”,也不是属天性质的事,而是天上发生的事。因此,主在下一节说,祂是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一位。这表明祂晓得天上发生的事,因祂始终是在天上的那一位。

我们已经看见,十四至十五节说,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,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,叫一切信祂的都得永远的生命。按着十六节解释说,神爱世人,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,叫一切信祂的,不至灭亡,反得永远的生命。

享受成为肉身之神的路

约翰福音第一章启示基督成为帐幕而来(一章十四节),这个帐幕实际上就是成为肉身的神,信徒能够进到祂里面。但进到帐幕里的入口、道路是什么?入口就是作为祭物的基督。因此,在一章十四节的帐幕以后,有一章二十九节里神的羔羊。羔羊表征基督是一切的祭物。借着这些祭物,我们就能够进到帐幕里面。因此,第一章有帐幕,以及祭物成为道路,好进入帐幕—成为肉身的神—里面。

在约翰第一章,我们看见神成了肉身来作为帐幕,也成为祭物来给我们享受。如果我们享受祂能有分祂作祭物,我们就能够进到祂这帐幕里面。

约翰三至十一章有许多事件作例证。首先是尼哥底母的事例。照约翰三章来看,尼哥底母是一个法利赛人,是作官的、是先生、是老人、是绅士,也是寻求神的,他来见那作帐幕和祭物的基督。尼哥底母夜里所接触的那一位,乃是成为肉身的神,要让我们接受,使我们能够进到祂里面。不但如此,这一位也是所有的祭物。尼哥底母这个穷乏的人,怎能有分于成为肉身的神?他怎能享受神,并且进到神里面?谁能够答复这个问题?希腊、巴比伦、埃及的古哲学家能答复这个问题么?当然不能,孔夫子也答复不了。但这个顶难答复的问题,圣经却把答案启示出来了。照约翰第三章所描绘的来看,尼哥底母需要成为肉身的神来作他的祭物。要懂得这件事,我们就需要旧约里帐幕和祭物的预表,也需要新约里的事例。

尼哥底母说到主耶稣是由神那里差来的师傅,主就告诉他说,他需要重生。然后主继续帮助尼哥底母明了这件事。尼哥底母问说,“怎能有这事呢?”他似乎是说,“现在我懂得着生的意义了,但怎能有这事呢?”主回答尼哥底母的问题时,把自己比喻为挂在杆子上的铜蛇:“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,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。”(十四节)这里主耶稣似乎告诉他:“我来了,是要成为一条铜蛇,有一天我要花十字架上被举起来。尼哥底母,这表明无论你多善良、多温柔、多有资历,你必须晓得,你有蛇的性情。不要以为那些犯粗鄙罪恶的人是蛇性的,而你不是。尼哥底母,你有蛇的性情。你在先祖亚当里面,被古蛇所咬。亚当被蛇咬的时候,你也被咬了。因为你是由亚当生的,你就承受了蛇的性情。从外面说,你好像不是蛇性的;而是一个绅士。但从里面说,照着你的性情来看,你却是蛇性的。因此,需要我为你死。摩西怎样举起铜蛇,我也必须在十字架上被举起来,为你受神的审判。尼哥底母,你教导以色列人多年了,难道你从来没有教导人民数记二十一章里蛇的故事么?尼哥底母,你必须晓得,你是蛇性的,我必须作你的代替,为你而死。你有蛇的毒素,但我不过是一条铜蛇。我有蛇的形状,但没有蛇的毒性。虽然我是无罪的,神却使我替你成为罪(林后五章二十一节)。我不知罪,但神差我成为罪之肉体的形状(罗马八章三节),成为铜蛇的形状。”

今天基督徒非常宝贝约翰三章十六节,但很少人懂得三章十四节。然而,三章十六节是三章十四节的结果;也就是说,得着永远的生命乃是铜蛇被举起来的结果。主告诉尼哥底母。如果他晓得自己是蛇性的,并相信主耶稣这条举起来的铜蛇是他的代替,他就会得着永远的生命。这就是重生,就是得着另一个生命,得着神圣的生命。神圣的生命进到我们里面,我们就得着了另一个生命。得着这个新生命,就是重生的意义。

在约翰一章和三章,我们看见享受成为肉身之神的路。创世记一章启示神是创造主。但在约翰一章和三章,神不仅仅是创造主;祂成为肉身,成了我们可以进入的帐幕。不但如此,这位成了肉身的神就是所有的祭物。祂成了肉身,为要成为帐幕和祭物。主如果没有成为肉身,祂怎么会是羔羊,流出血来救赎我们呢?没有道成肉身,祂就没有血为我们流出来。但因为祂成了肉身,一方面,祂成为帐幕,让我们进入;另一方面,祂成为祭物,使我们有资格进到祂里面。

有分于基督

今天基督仍然把自己当作帐再和祭物摆给我们。但我们怎样才能有分于祂呢?要有分于祂,我们就必须晓得,我们有蛇的性情。罪是魔鬼、撒但这条蛇的毒素。借着亚当,罪恶的性情就进到我们里面,如今在我们的性情其有蛇的毒素。我们要享受成为肉身的神,就必须晓得,我们乃是蛇性的人。我们也必须晓得,基督替我们成为罪,并且成为一条铜蛇在十字架上死了,使我们菜血蛇的性情受到审判。如果我们晓得自己是罪恶的人,是蛇性的人,并且承认这一点,这位亲爱的、道成肉身的一位,立刻就要成为我们的赎罪祭,并且进到我们里面。然后我们就得着祂作永远的生命。这就是我们有分道成肉身的神作我们享受的路。我们一承认自己是蛇性的,就有资格经历永远的生命,并享受祂。

这不是一劳永逸的事。反之,这该是每天的经历。施浸约翰传讲悔改,而在启示录二章、三章写给七个教会的七封书信里,主耶稣一再地吩咐我们要悔改。这表明在我们基督徒的一生中。我们都需要悔改。我们每天都必须说,“主,我是蛇性的,但是主,我感谢你,你成为铜蛇被举起来,代替我受了审判。主,我承认我是罪恶的。即使你不知罪,你却替我成为罪,并且在十字架上死了,定罪了罪。主,如今我接受你作我的赎罪祭。”每当我们这么作,祂就再一次成了我们的享受。

(一九八二年十月三十一日讲于美国加州汉亭顿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