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篇
分排聚会与集中聚会的得失比较

读经:使徒行传二章四十六节,四十二节,五章四十二节,哥林多前书十四章二十三节上,二十六节。

本篇信息要说到,分排聚会与集中聚会的得失比较。我们借着参考别人的作法,以及我们在台北召会三十多年历史的经验,重新考量、比较分排聚会与集中聚会,这两种聚会方式的得失与轻重,结果从其中得着了光照与开启,也得着莫大的益处。

从一人讲繁殖到众人讲

我们都要承认,神的智慧超众,祂的工作都是创造的,凡祂所作的,都不需要改进。在五旬节那天,圣灵降下,使徒被圣灵充溢,传讲并供应基督,结果三千人得救,立刻召会成立了,并且开始聚会。(徒二1~4,14~21,41~42。)

根据行传二章、五章的记载,我们看见聚会是圣灵开头的。圣灵照着现实的情形,带领那些得救的人开始聚会。二章四十六节说,“他们天天同心合意,坚定持续地在殿里,并且挨家挨户擘饼。”四十二节说,“他们都坚定持续在使徒的教训和交通里。”这两处圣经给我们看见一幅清楚的图画,召会的聚会有大聚会的一面,也有小聚集的一面;大聚会是在殿里,小聚集是挨家挨户。圣殿里的大聚会,没有疑问是彼得讲,众人听;但是到了挨家挨户的聚集里,必定是有相当多的人,分享他们在殿里所听见的。

四十二节说,“他们都坚定持续在使徒的教训和交通里。”这里的教训,就是彼得对犹太人讲的头一篇信息。那些原本持守旧约事物的犹太人,因着彼得在五旬节所讲的那篇信息而改观念,从旧约的犹太教,转向新约神的经纶。因此,他们持续讲说那篇信息,不再回头去讲摩西、以利亚所说旧约的事物。他们持续在使徒的教训里,挨家挨户的人人传讲。

四十二节和四十六节这两处经节,就像两个小的展览窗户,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里头的内容。他们挨家挨户的讲,不是你讲你的,我讲我的,乃是家家都持续传讲使徒的教训,传讲彼得所讲的。当时这三千人至少有数百个家,而家家都在那里讲;不是一个两个、十个八个人,马不停蹄的挨家去讲,乃是家家都在讲。在一两天之内,从一个彼得讲,一下繁殖成众弟兄姊妹都讲。以人的眼光看,这是难以置信的。

向外发展才能长得好

在五旬节那天,经过彼得的传讲,三千人得救了;这三千人持续在使徒的教训里,挨家挨户的在那里传讲。并且每一家不只一个人讲,几乎所有得救的人,个个都讲。然而我们中间,有人聚会三十多年了,却还不会讲。谁也不能否认小排挽回了一些人,但小排也确有其危机。这个危机就是能者谦让不讲,反倒一些说胡话的人常在会中乱讲。如此,显出来的光景自然无法叫人欣赏。

我家院子里有一块草坪,老的草不长了,弟兄们就来替我换掉。我以为他们是买草皮,像铺地毯一样,重新换过。然而,他们不是那样作,而是把新的草皮块这里放一块、那里丢一块;两三个月后,一块块草坪就都发展出来,遍地都是青草。之后,那些草因为没有地方可长,就不再繁殖了。慢慢的,这些草彼此挤来挤去,结果都挤老了。从这件事我学了功课,看见召会也是如此。

在台北这里,起初我们要把“草坪”丢出去,也不太有把握。然而历史告诉我们,一丢出去,召会就繁殖了。比方,原初我们对永和煞费苦心,不知该不该放手让他们少数人在那里聚会,岂知今天永和召会比台北一会所人数还多。然而,永和召会若再不发展,也会变“老”了。

今天在台北召会里“老草”太多,都挤在一起。一九四九年我们先在一会所聚会,第二年盖了新会所;分会所后,立刻分排,一排又一排。那些“草坪”都丢出去了,而且长得很快。后来我们中间受到打岔,一班青年人受影响,有了异议;主也在环境中带领我往美国去。一九六○年代我到美国之后,相继在南北美洲、欧洲、非洲和澳洲,产生了三百多处的召会。

现在全地有六百五十处召会,约三百五十处在亚洲,其他三百处,都是从六○年代,我去美国以后产生出来的,这对西方有了莫大的益处。然而在亚洲这里,却有了亏损,从史百克弟兄第二次来,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八五年,这二十八年间,我们无形的、慢慢的走了下坡。到了一九八四年,以台北召会而论,几乎堕落到基督教聚会的方式,一直注重大聚会,而对分家分排的聚会,不是轻看,就是丢了。

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间,我们非常重视分家分排,然而从一九五七年开始,我们不太注意了。我们一直盼望大聚会有吸引力,使聚会人数能增多;讲讲这个道,讲讲那个道,盼望能培植出站讲台的人。这就是一人讲众人听的路。然而从这条路带进来的人不多,托住的人更少。经过二十几年的劳苦,我们实际到会的人数,反而比二十几年前更少,这是我们的历史。二十多年来,我们为很多人施浸,人却没有被托住,因为没有小的聚会托住他们。

人一得救就能说话

回顾已往,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,因着小排多,又能托住人,所以带进了许多人。然而另一面,因着没有太多会传讲信息的人,供应就不强,这是小排的弱点。现在我们把得失作个比较,分排聚会的长处是容易带进人,也容易托住人,只是供应比较弱,但这个弱点是可以补救的。比方,今天美国有那么多的学校,有多少万学生,多少个教师,若是要求每个教师都是特优的才能教书,那么有许多学校就办不成了。无论一个教师的干才有多高,也不能抵过成千上万的普通教师。普通教师分头去教学生,每个教师教二十五个人,绰绰有余,这样的教育才会成功。

主的智慧是高的,是大的,召会一开头就在圣殿有大聚会,并且立刻在各家分排;五旬节那天,人一得救就说话了。(徒二46~47。)这个开头开得很好,产生了好习惯。然而,在我们中间,人一得救却闭口不言,因为我们都认为:这个人昨天才得救,今天就能讲神的话么?我们信不来。

虽然这些初蒙恩的人,在一百个人面前讲话,不像老练的人那样会讲,但他们可以在小排聚会里操练;这样就个个都会讲了。从常理看,不会有人好好学语言,而学不会的;再笨的人也学得会。所以,只要大家都好好学,自然就会说话。

以属灵这面而言,我们得救了,有了主的灵,又祷告,又读经,又参加聚会,听了那么多的信息,然而要我们说话时,我们却说不出来;这是大聚会的习惯害了我们。大聚会把圣徒的功用杀死了,也把众人的权利剥削了。比方,一个大聚会的人数有三百人,不是个个都能站讲台,但若是把这些人分作三十个排,定规会有三十、五十,甚至六十个人,在小排里讲话。虽然他们在三百人面前不能说,但他们在十个人中间,一定能说。所以长期下来,大聚会等于把这些人的功用都杀死了。

一个老年人几天不走路,身体就会软弱;若是每天操练走几千步,疾病就不容易上身。老年人都能如此,何况年轻人,只要肯操练,没有不会的。同样的,我们在聚会中不说话,是因为不会说,没有操练说;这是大聚会把众人操练的机会抹煞了。然而,“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。”若是我们倚靠讲道人,当然谁也不想在聚会中说话。因为不会有人聚会前在家中预备说话,大家都是两个肩膀端一张嘴,在会中等着“吃”,等着听好道。试想,你若不给孩子从小操练说话的机会,就不要怪他不会说。一个作父亲的若是一开口说话,就像是在演讲,滔滔不绝,孩子自然就像哑巴一样。所以,宁可父亲少说话,让孩子多说话。常常是所谓能干的恩赐,杀死了许多其他的恩赐。

人数增加证明召会各方面都好

我最关心的就是二十多年来,台北召会的人数没有增加反倒减少。台北召会样样稳固,人数不加是没道理的。台湾文化高、教育普及、经济繁荣、治安良好,样样条件都够,若是召会人数没有加,一定是我们的方针错了。以一个商人来说,员工作得好不好,要看结账后有没有赚钱。若是赚钱,表示的确作得不错;若是赔钱,就表示作得不好。经营公司、开商店是数钞票,在召会中是算人数。商场赚钱不一定能证实一切,但在召会中人数证实一切。

福音若传得不够,召会人数不会增加;若是牧养不够,不会留住人;造就不够,人数也不会增加。只要召会人数增加,就证明召会各方面都好;相反的,只要人数减少,无论你说那方面好,都是不好。若说一个人身体健康,却不生育,那种健康不是真健康。召会是否健康,从人数统计就看得出来;人数证明一切。

人人有球场,个个下场练球

我们的负担不是要去掉大聚会,而是要学习在召会开头时的聚会方式,有圣殿的大聚会,也有挨家挨户的小聚会;二者都是我们必须并重的。在推动小排之初,我们曾经举例说到,从前三百个人在一个会所聚会,就如有三百个球员打球,但球场只有一个,因此大多数人打不到球。现在分了小排,一个聚会场地分作三十几个,每个场地只有十个、八个球员,结果所有球员都有场地,都能下场打球。那种集中在一个球场打球的作法,长久而论,把大家的功用都报废了。现在有三十个场地,不会打的人也有场地可以练球;这样一练,总有练成的时候。

将平日经营的“有”,带到聚会中

一九三三年我初到上海,有一次倪弟兄召聚弟兄们说,直到今天我们聚会的方式,还没有完全脱开堕落的基督教,还没有回到林前十四章二十六节:“每逢你们聚在一起的时候,各人或有诗歌,或有教训,或有启示…。”他说,那个“有”字,在希腊原文的意思不是“要有”、“将有”,乃是“已经有了”,在手中了。他说这个“有”,是你平日在家里与主交通,在家里读主的话,有了认识,有了经历,等你来到聚会中,你就“有”东西可以发表。

之后,我领悟倪弟兄所说的这一点,就如同以色列人过节时,把地里的出产,和牛群、羊群中的牛羊带去一样。他们整年劳碌,到了过节的时候,就都能从牛群、羊群、田产中,拿出一些东西带去。有人带牛,有人带羊,有人带新酒,有人带五谷,每个人都有所带的;这是正常的光景。然而,我们中间的聚会还没有到这一个地步,所以我们还得努力。

那时倪弟兄提到,我们需要搭一个梯子,使聚会的方式,从堕落的基督教进到林前十四章二十六节。首先他在弟兄这边,加了一个弟兄聚会;姊妹那边也有一个姊妹聚会。弟兄聚会时没有主席,没有讲道人,弟兄们一同实行林前十四章二十六节。你有这个,他有那个,大家都把有的那一点拿出来。可以说,从那时开始直到一九四九年,我们到台湾有弟兄聚会为止,从来没有成功过。不错,弟兄们都来了,却是两手空空的来,来了就都坐在位子上。的确,是没有人带聚会,但都是你看我,我看你,大家没有话讲。起初有人建议“作个见证”,所以开头还有点见证可作。渐渐的,见证都作完了,大家仍是坐在位子上,你看我,我看你。这样的聚会是永远不会丰富的,也没有什么意思。

等到我们在台湾作不通“弟兄聚会”时,才发觉我们根本没有在聚会中说话的习惯。习惯是由平日的经验累积的;我们从先前传下来的,就是一个有恩赐的人讲,众人听。经年累月,已经养成了听道的风气;我们中间没有讲话的习惯。等到有了小排,大家还是不习惯说话,倒是给那些争先恐后好讲话的人得了机会,尽说些无谓的话。

不再客观、客串的观察小排聚会

今天我们必须靠主的恩典,研究如何提高小排的水准。盼望那些能供应的人,不再冷眼旁观,按兵不动,他们需要了解这是他们自己的聚会,是他们打球的地方,是他们尽功用和尽职的机会。但愿他们能从客观、客串的观察,转到把肩膀摆进去。若是这样,小排聚会的内容一定得着加强。

我们总要把小排聚会建立成召会聚会的基层。召会的命脉乃是托在小排上面,召会的建造也是托在小排。小排作得成功,召会就刚强。这好比中国人所说,一个国家要强,必须先“齐家”;齐家乃是在治国、平天下之先。召会也是一样,圣徒的家聚会不强,要召会的聚会强,是不可能的。若要倚靠属灵大汉,来了一个基甸,召会就强;等基甸走了,召会就不行了。再来一个参孙,召会又复兴了;参孙去了,召会又落下去了。那是士师时代不正当的光景,我们中间不应该这样;我们不应该再倚靠属灵大汉,不应该再往这条路上去。

我们要使小排聚会在一个家、一个家刚强起来;大家都集中全力背负小排聚会。在小排聚会里,没有把握是出乎灵的就不说,没有把握是供应基督的话也不说。这样,不该说话的人不说了,该说话、能供应、能负责的人就都说话了。如此,再没有客串的,没有旁观的,也再没有一个人不是把肩膀摆进去的。这样,小排聚会定规会强起来。

改变注意力找一条出路

举一个实例,南浸信会是美国的一大公会。他们托住人,主要是靠主日学。主日学的原则是分班制;他们不是一来就集中在一起,他们是分成一班、一班的,每班不过三、五十人。每一个主日,他们分小班聚会,用相同的教材。这样的小聚会,远比大聚会能托住人。

我绝对相信,如果在已过的十五年前,我们就改变注意力,不重大聚会,而重小排聚会,今天我们的人数绝不只是加一倍。求主怜悯我们,我们要为这事祷告,改掉倚靠有恩赐之弟兄的习惯,每个人都好好的尽职,个个都把基督摆出来,不要使小排聚会的内容低了或空了。

一九八五年是我们的实验年,众人都进实验室作作看,相信一定找得出一条路。我们不能倚靠三十年的历史,守着老招牌,不肯进步。当人数不加的时候,我们要像商人作生意一样,发现生意不赚钱了,就要快快醒悟过来,研究出路。请你们一同为这事祷告。

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讲于台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