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过几年,特别是一九九一年以来,就是我们在安那翰开办全时间训练约二年后,主在开展和复兴的事上,一直多方的祝福我们,我为此感谢主。每件事都相当令人振奋。但是,我们都必须承认一件事,就是我们缺少结果子。这并非只是我们的问题,而是已过二千年来所有基督徒共同的问题。若是每个重生的信徒每年结一个果子,不出二十年,全世界的人都会得救。然而,经过了近二千年的召会历史,今天结果子的情形远不及该有的光景。二次大战结束以来,扩增最多的宗教是回教,而非基督教。这是我们基督徒的羞耻。 结果子是个大问题。一九八四年我到台湾研究我们的光景,并考量我们该如何往前;但甚至在此之前,我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研究这个问题。我发现在原则上,结果子不是一种群众运动,不是借由大规模的运动产生的。结果子乃是根据两个原则。第一个原则见于神创造人。神只创造一个人—亚当。人的繁增,人的结果子,不是借着大量生产,乃是借着一个一个人生儿育女,成立家庭。原则上,一个家庭一年最多生一个孩子(双胞胎除外)。六千年后,全地都充满了人。结果子的第二个原则见于约翰十五章。基督是葡萄树,我们是祂结果子的枝子。根据约翰十五章,我们这些基督的枝子,唯一的责任就是结果子。结果子乃是借由个别的枝子。每个枝子都结自己的果子。这给我们看见,发起一个运动,以大量生产的方式得着果子,是错误的。基督教的传福音者举办大型福音活动,带领多人信主,但今天那些人在哪里?甚至我们也有举办大型福音聚会的观念。我们可能带几千人齐聚一堂听福音,并记下许多名字,但在这些人中,我们实际得着的有多少?我们众召会在人数上,几乎年年维持现状;扩增太慢了。我读到一篇文章说,一个基督徒团体只要有一位老实的牧师,忠信的教导圣经并传福音,每一年就会有百分之十的扩增。我们有这种百分之十的扩增么?这给我们看见,我们的结果子有问题。 我相信,问题不在于我们的属灵生活,乃在于我们的路。我们最近看见,约翰四章十四节启示涌流的神。神一直在涌流。一条河要涌流,必须有正确的路,正确的河道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路。一九八四年我到台湾时,认为应该竭力带许多人受浸。在这点上我们成功了;但后来果效不是那么好。我们在台北曾有一次大聚集,要借着叩门去得人。有一天我们试着要得着三千人,我们也作到了。虽然我们得着这么多人,但这些人今天成为召会中常存果子的却不是那么多。虽然我们可以说,他们不论是否留在召会中,都是得救的人,但这并不实际。后来我发现,正确的结果子乃是借着个别的信徒。这就是我开始在美国讲活力排的原因。活力排乃是为着结果子,为着一个一个的得着人。 我们所居住的这地就像充满鱼群的大海。每天有成千的鱼游过我们身边;我们怎能说,我们一年内钓不到一条鱼?若有人整年钓鱼,却钓不到一条鱼,这可能么?然而多年来,这正是我们中间的光景。因着我交通过活力排的信息,我们至少还保留“活力排”的名称。有些人自称为“活力排”,但他们有活力么?有些人聚了三年“活力排”的聚集,但他们的人数有减无增。因此,有人向我报告说,叩门不管用。这不是事实。美国的两大异端团体—摩门教和耶和华见证人会,几乎完全倚靠叩门。他们几乎没有其他扩增的路;他们只用叩门这一条路。根据他们一九九○年左右的统计数字,在日本的耶和华见证人会表示,要得一个人,需要叩六千个门。然而,我们有人只出去三周或三个月,没有得着一个人,就说叩门不管用。我甚至不相信,耶和华见证人会或摩门教有最好的叩门方法。根据我的研究,我们的方法比他们的好得多。因着时间不够用,我对于活力排尚未尽言。从这次开始,在全时间训练的整个学期,我都要讲活力排。借此我们能看见,主已经把一条叩门得人的路指示我们,这条路比摩门教或耶和华见证人会的路好得多。 然而,我在本篇信息的负担,乃是如何作校园工作,尤其是作弟兄姊妹之家。过团体生活的弟兄姊妹之家,是我们的发明。虽然已往基督教可能有人实行过这事,我却不是从他们学来的。我乃是由亲身的经历学得这条路。到了某一个时期我发现,为着校园工作,我们需要弟兄姊妹之家;否则,我们钓了“鱼”,却没有器皿来盛装。 刚开始成立弟兄姊妹之家似乎不容易。这个作法创始于台北市召会,那里弟兄姊妹之家的实行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。他们有许多的学习,获得许多经验,如今他们正享受丰硕的成果。我最近收到一封来信说,目前一期在台湾全时间训练的一百四十名新进学员中,大部分是来自弟兄姊妹之家的大学毕业生。那些在校园中得新人的人,目标乃是要将人带进弟兄姊妹之家。他们若不能将得救的人带进弟兄姊妹之家,他们就觉得失败了。在橙县地区,我们尝试过成立弟兄姊妹之家。主借着一些爱祂的弟兄供应我们房子。召会没有买下这些房子,但有些爱主的人为了这个目的,买了一些房子。我没有去看过这些弟兄姊妹之家,只是耳闻其事。 如何将人从校园带进弟兄姊妹之家,是个大问题。我们不能只是告诉学生,我们的房子比他们的宿舍更靠近学校,所以他们最好住在我们的弟兄姊妹之家。这样说并没有错,但我们要如何留住他们?最近在橙县,过团体生活的青年人不增反减。我愿意和你们交通,你们该忘掉过去在那里所作的。让我们学习一条新路。在某种程度上,我的确有一条新路,是从台湾的经验学得的。 最近有些住在弟兄姊妹之家的青年人说,团体生活中一直有要求,却没有供应和帮助。这牵涉到接纳信徒的原则,近二千年来这一直是个大问题。一九四八年左右,当我和倪弟兄在上海时,倪弟兄和我谈到接纳的问题。接纳人,在弟兄会的实行中是件大事。弟兄会的首次分裂,是因着达秘(John Nelson Darby)和慕勒(George Muller)之间意见的不合。达秘说,一切留在公会里的信徒,都是“恶伴侣”。他相信既然所有的公会都是邪恶的,所以人只要联于公会,就是恶伴侣。因此,他不接纳任何留在公会里的人。慕勒不同意这种看法;他指着他的朋友,中国内地会的创办人戴德生问达秘说,他可不可以说戴德生是恶伴侣。这就引起了所谓闭关弟兄会和公开弟兄会的分裂。达秘是闭关弟兄会的头一人,而慕勒是公开弟兄会的头一人。闭关弟兄会过分到一个地步,甚至说夫妻若持不同的意见,就不该一起用餐。近来在闭关弟兄会中间又出现另一个大的分裂。有一派的人说信徒必须察验每一位前来擘饼的人。在接纳一个人之前,他们必须察验、调查,否则就不能很快的接纳他擘饼。但其他的人却说,信徒该简单的将这事留给主来处理。这两种意见已经存在多年。 我们在中国后来也面临接纳信徒的问题。倪弟兄教导我们,根据罗马十四章,我们必须接纳各种不同的基督徒,不论他们是不是守日,也不论他们是吃肉或是吃蔬菜。我们不该在意这些问题,也不该根据他们的守日或饮食来接纳人。保罗告诉我们,既然主已经接纳他们,我们也必须接纳。但是,南浸信会只接纳受他们浸礼的人,不仅要受水浸,还要由他们的牧师施浸,并在他们的浸水里受浸。他们非常严格,不承认别种的浸。由他们的牧师在他们的浸水里所施行的浸,乃是南浸信会接纳人到他们召会生活的条件。 当我们照着倪弟兄的教导,并照着圣经实行召会生活时,也面临这些问题。因此,当我于一九六○年来到美国时,很自然的向弟兄们强调,我们必须开放主的桌子。我知道,特别在美国,有许多信徒不仅重生得救,并且爱主;他们对于察验人那么多事的作法感到厌烦和厌恶。我觉得我们不该走这条路。我们有主的桌子,凡愿意的,都可以来。甚至到如今,我们仍然这样作。 从历史看,许多挂名基督徒的儿女,后来成为真基督徒;我是其中之一。我的母亲没有得救,不过是挂名的基督徒。但她年幼时与祖父同住。她的祖父是个很好的南浸信会教友,把她送到南浸信会的学校读书。因此,她是百分之百赞同基督教。她在家里教导我们福音书的故事。她也把福音单张贴在墙上,这在我们家乡是罕见的事。我们长大之后,她要我们去她的教会。在主日她替我们洗衣服,给我们准备美食,然后带我们去她的教会。她没有得救,但我的二姊得救了,然后是我,接着是我的弟弟。她的三个儿女不仅得救,还成为寻求主的基督徒。 我见过许多绝对奉献的基督徒,其中一位是倪弟兄。倪弟兄的兄弟们并没有完全都得救。倪弟兄的母亲是位非常爱主的姊妹,难怪她会为儿子们流泪。我见过其他许多相仿的情形。甚至在我们中间,也有许多极其爱主的好姊妹,即使儿女不信,她们也几乎天天为儿女祷告。另一面,有些父母不是那样绝对奉献,但他们的儿女却爱主。最后,我在主面前俯伏。主的话是真实的。我们该照着主的教训养育儿女,此事责无旁贷;但至终他们的得救和寻求主,全在于神永远的拣选和预定。如果我们的养育可以决定儿女的属灵前途,这就违背了神的预定。 以撒生了一对双生子—以扫和雅各。圣经玛拉基一章二至三节明言:“我却爱雅各,恶以扫。”这在神学上带来很大的难题。喀尔文派神学和阿米尼亚派神学于焉而生。前者说,我们的得救在于神的拣选;后者说,我们的得救责任在自己身上,也根据于我们的努力。阿米尼亚派的人说,我们可能早上得救,晚上失丧。灵恩派属阿米尼亚派,而长老会属喀尔文派。路德会也教导人说,救恩不在于我们。我们或去看电影,或作任何事,只要我们蒙了拣选,我们永远的救恩就稳固牢靠,因为这在于神的拣选。有一天,有一位学生来找慕迪(D. L. Moody,创办慕迪圣经学院的美国传道人),说,“我不敢出去带人得救,因为我怕神没有拣选的人会得救。”慕迪回答说,“天堂大门外面写着:‘愿意的都可以来。’而里面写着:‘创世以前蒙拣选。’”我们很难说谁是蒙拣选的。我们只该尽我们的责任,照着主的教训养育儿女。他们是否蒙拣选,不在于我们。有人就说,“既然不在于我们,我们就不需要作太多。”但这也是错误的。 根据我在台北的观察,最好不要对住在我们弟兄姊妹之家的新人施行任何要求。我们必须明白,设立弟兄姊妹之家的目的,乃是领人归主并得着他们,就如主来寻找失迷的羊一样。主来寻找的是失迷的羊,而非好羊。因此,弟兄姊妹之家应该没有规条。我们要拯救罪人,也不该有任何规条。我们一有规条,人就被规条赶走了。我们感谢主,我们有弟兄姊妹之家作“鱼钩”,把一些青年人钩住了。我们要钩住一个人并不容易,所以我们若有规条,就会把人赶走。弟兄姊妹之家可能定规,每个人必须晚上十点之前回家并熄灯,但有些青年人就可能被这定规排除在外。我们该怎么办?我们是否应该不定规就寝的时间?我们该有正确的定规,但同时也该让青年人明白,这种定规是要帮助他们过正确的肉身生活。我们盼望他们愿意遵守正确的定规,但这并不是律法。在弟兄姊妹之家,没有一件事该成为律法。应该有自由,不该有律法。 有些人可能会问:“若是青年人十点钟以前没有回来,我们该怎么作?”为此,我们需要牧养。根据以弗所五章的原则,主借着顾惜和保养(喂养)来牧养我们。(29。)我们必须借着顾惜和喂养来牧养青年人。这要求我们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。同工们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,但他们应该训练二、三位住在弟兄姊妹之家的学生,成为他们的帮手。他们必须凭爱来牧养。不要定罪青年人。不要说,“你既然破坏了规矩,就不能住在这里,”而这么看着他们离开。我们必须牧养他们。 所有作父母的都知道,每个孩子都是顽皮的。有些婴孩在母亲喂食时会把碗扔掉。这时作母亲的该怎么办?她多半先顾惜他们,逗他们开心,然后在顾惜之际把他们喂饱。作父母的乃是借着多方的顾惜儿女来养育他们。我有八个儿女;我吃尽了苦头,也学会了一切的功课。以弗所六章四节说,“作父亲的,不要惹你们儿女的气,只要用主的管教和警戒养育他们。”当我们用惹气的方式管教儿女,我们的管教就没有价值。我们在管教孩子之前,必须先到主那里去,说,“主啊,除去我的怒气。”这非常困难。有些作父母的听了我这样的教导,就说,若不动怒,他们就无法管教孩子。对他们而言,管教孩子需要他们动怒。作父母的必须记住,不要在动怒时责打孩子。作父母的若被孩子触怒,就会惹孩子的气,这时作父母的就失去管教孩子的资格。人一动怒,就不该碰他的孩子。他应该走开,跪下祷告。他得着主的顾惜之后,才能回到他的孩子那里去顾惜他们。我们都需要顾惜。作父母的惹孩子的气,打了他一顿之后,孩子可能离家出走。然后,作父母的就要花时间找他,带他回家。许多孩子被惹气并受责打后,就离家出走,不愿回来。最后,作父母的只好屈服,低声下气的求孩子回家;他们也许还得间接透过兄长、表亲或其他亲戚,才能得回自己的儿女。 路加十五章首先告诉我们,主这位大牧人寻找一只失迷的羊。第二,表征圣灵的妇人,点灯搜寻房子,寻找失落的钱币。第三,父亲失去浪子,后来浪子又回家。儿子准备了一番道歉的话,但父亲却已经等着接纳他。不是儿子先看到父亲,乃是父亲先看到儿子,跑去迎接他。我从一位英国弟兄会的教师那里,首次学知本章的故事;这位教师教导我们,在整本圣经中,只有路加十五章提到神跑步。神只跑过一次,为要迎接回家的浪子。倪弟兄传讲慈爱的父亲引领顾盼儿子回家的故事时,有一次说到,一个顽皮的男孩被父亲处罚后离家出走。一连多日,父亲每晚坐在客厅,盼望迎接儿子回来。有一晚,顽皮的男孩回家,看见父亲仍然坐在那里,就非常惊讶。父亲说,“儿啊,自从你离家后,我每晚都坐在这里等着,盼望迎接你回来。”这是为父的心。我们的弟兄姊妹之家也当像这样,满了爱,满了盼望。 有一天,台北市召会三会所与住在弟兄姊妹之家者的家长们交通。弟兄们让所有的家长参观他们儿女的客厅、餐厅、宿舍和床铺。许多父母大受感动。他们出去告诉其他的家长,要他们把儿女送到这些弟兄姊妹之家附近的学校就读。有些未得救的家长,甚至因着这样的展示而得救。我们应当有这样的灵。我们若有这样的灵,那么我们现有的房子就不够住了。我们有越多的房子越好。这是我们结果子的一个方法。在台北的弟兄们确信,他们可以这样得着人。 当学校开学时,弟兄姊妹们也到校园里摆设摊位,记下新生的名字。当这些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时,他们不知道该作什么;他们认为这个摊位是学校摆的,就留下名字。接着弟兄姊妹就在这些人身上作工。美国的摩门教也用类似的方法,教他们的青年人说流利的中文,然后差遣他们装扮整齐的到机场去,站在入口处,看着新来的青年人走进来。他们用中文问安,然后问他们是不是前来就学的学生。之后他们记下对方的住址,并且开车送他们一程。这是他们得着人的方法。 我们对于实行弟兄姊妹之家的路,必须有清楚的看见。为着弟兄姊妹之家,我们该持守一个原则,就是我们是一班有爱的人。我们的目的乃是要得着人,要结果子。因此,我们不该给弟兄姊妹规条。我们必须研究弟兄姊妹之家实行的路。在教育上至少有六个阶段:幼稚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、研究所。我们用六种不同的方式对待这六种学生。我们实施于高中生身上的,不该用于幼稚园学生。我们若这样作,就会杀死他们。照样,我们实行于幼稚园学生身上的,不该用于小学生。我们必须改变方式,否则会宠坏他们。 没有一个六岁以下的小孩喜欢单单和大人玩;他们喜欢和其他六岁以下的儿童玩。即使在校园作工的人,年纪也不能太大。如果他们年纪太大,没有人会愿意找他们。学生可能因着害怕年长的人而跑掉。年轻人和老年人在一起时可能不自在,但是当同年龄的人来找他时,他就很高兴。这说明我们不能对不同年龄层的人使用同样的定规。我们必须对人加以分类。我们必须有一些家是给第一年入住的;渐渐的,我们可以进步到有给第四年入住者的家。那些和我们在一起的人,几年下来,就在主里渐渐长大,如今可以过团体生活。我们对人作分类时,为了不让人觉得有优劣之分,我们必须作得有智慧。作父母的教养儿女,对待每一个孩子会用某一种方式。办一所幼稚园并不容易。政府有许多法令来规范托儿所和幼稚园。例如,托儿所必须顾到孩童的健康,避免传染病。我们不要走便宜的路。在青年人中间免不了会有优越感,就如高中生觉得读高中很优越一样。因此,我们需要属灵。我们必须教导他们否认己,和其他许多事。这并非易事,需要多有研究。我要请那些设立弟兄姊妹之家的弟兄们,重新考量我们所走的路。我们不能用便宜的方式作事。教育家懂得学生的心理,知道幼稚园、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学、研究所的不同。在这些事上,我们必须谨慎。 我盼望我能有更多的时间给长老们,训练他们如何作长老。我要顾到一年两次的训练,以前我还要为三十场聚会写三十篇信息。我也需要多次出外尽职;近来我因旅途劳顿而病倒。因此,自从我来到美国,我没有太多时间像这样坐下来和长老说话。在美国作长老的弟兄们探索作好长老的路,却不知道该如何作。我们没有一个人生来就知道一切事。因此,我们需要学习、操练和受教育。虽然两年的全时间训练使人大不相同,但还是有许多长老没有受过训练。我在“长老治会”一书中稍微提到这些事,但我没有时间去细究每一件事。 我们极需要交通,好使我们多有学习。一地的弟兄们去访问另一地,会得到许多益处,不是去教导或仅仅去学习,而是单单去观察。同样的,到别的国家去,居住一段时日,会有莫大的帮助。这样我们可以多有学习。我走遍了全世界,学习了许多事。我从日本人有所学习,也从韩国人有进一步的学习。我们不该仅仅作本国的“土包子”,乃该试着出外学习。 在我看来,牧养对于弟兄姊妹之家、活力排、召会和长老,乃是一切。在基督教的教训里,几乎无人强调牧养,但这的确是一件大事。主不仅是我们外面的牧人和监督,祂更是我们魂的牧人和监督。(彼前二25。)我在“约翰福音结晶读经”一书中,已经强调过此事。 今天要在美国的学校教书是件难事。即使教授也必须研究如何牧养学生。如果他们不牧养,学生就可能有严重的问题。牧养的头一点是顾惜。以弗所五章告诉我们,主保养顾惜召会,就是祂的身体。缺了顾惜,只有保养(喂养)是不管用的。今天我处世作事的方法,与三十年前大不相同。我在这三十年来学了许多,甚至在对待儿女的事上也是如此。我们接触的是社会,我们接触的是人。这不是简单的事,所以我们必须学习。 我们可能作职事的工作,但我们不当的行为举止却杀死我们的职事。最近有一名某大学的研究生攻击他的三位教授,因为这些教授不让他及格。我们不能说这些教授在这事上没有一部分责任;但他们的言语若是温柔有智慧,他们的学生就不会被激怒到这个地步。这些教授尽力要帮助这名学生,结果却适得其反。许多其他的教授听到这个悲剧,如今都会学习谨慎对待学生。原则上,我们也是这样。我们工作的结果,十分系于我们的行事为人。我们是在照顾弟兄姊妹之家,但我们的行事为人如何?我们走的是什么路?甚至在照顾我们的儿女时,我们若动怒,就会惹他们的气。我们万万不可那么作。以弗所书是一卷极其高超的书,却降下来说,“生气却不要犯罪,不可含怒到日落。”(四26。)若是我们来写以弗所书,我们不会加进这段话。我们可能只说到本卷书前三章半的高峰,但保罗从高峰下来,写了下半的四、五、六章。这二段非常有意义。同样的,雅各书也说,“人的忿怒并不成就神的义。”(一20。) 约翰十章和二十一章都是论到牧养。十章说到主来作牧人。祂是牧人,也是进出草场的门。在十章十节祂说,“我来了,是要叫羊得生命,并且得的更丰盛。”在十一节祂说,“我是好牧人。”祂也说,为着牧养的缘故,祂将祂属人的生命舍去。赐人生命需要牧养。没有牧养,神圣的生命就难以在我们里面作工。二十一章是关于牧养的一篇重要附言。约翰福音是一卷论到神圣生命的书,但神圣的生命在于牧养。甚至在我们的为人生活、家庭生活、婚姻生活中,都需要牧养;而牧养又在于顾惜。夫妻需要一直彼此顾惜。若是夫妻之间不知如何彼此顾惜,他们就会有难处。作父母的也需要牧养儿女。若是牧养能在各处实行,整个社会就会成为理想国。误会和敌对主要是因着缺乏牧养而产生。我们这些同工,必须学习顾惜人。第一章 团体的生活与牧养的需要
结果子乃是一个一个的得人
为着校园工作的团体生活
接纳信徒的问题
接纳主所接纳的
在于神的拣选
团体生活中规条的问题
不用规条施行要求
管教青年人的危险
借着正确的灵得着人
研究青年人并加以归类
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学习
需要牧养,特别需要借着顾惜来牧养